在失聯整整8天后,4名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工作人員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難。四個年輕的生命,把心臟跳動的最后時刻留給了雨霧迷離、野獸出沒的哀牢山,那個左手寫字的張金榜再也沒機會提筆寫出漂亮的字跡了。
11月13日,這4名工作人員徒步進入云南哀牢山內部,開展野外作業時失聯。他們中,最大的32歲,最小的25歲,都曾當過兵,具備野外作業經驗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原始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攝于2018年4月玉溪市新平縣攝影/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顧伯健
在為4名遇難人員扼腕嘆息的同時,筆者梳理了整個事件,提出幾點疑問:為何專業人員也會失聯?進山人員的裝備配發是否合乎標準?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難度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機?
目前,救援隊伍正在開展失聯人員遺體的轉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調查當中。
失溫或是罪魁禍首?
據搜救隊員描述,4名遇難者被發現時,衣冠較為完整,沒有被野獸侵害的跡象,初步判斷遇難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溫。
失聯人員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氣,晝夜溫差較大,白天能達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則降到七八度,山區樹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連日降雨,林中有霧,能見度極低。而0-10℃是失溫的高發溫度區間。
初期會覺得很冷,手腳不自主抖動,中期會出現意識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臟驟停。一般在低溫下,正常成年人超過兩個小時就有可能出現失溫癥狀。
如此低溫的環境下,再來看,工作人員攜帶了哪些裝備。據現場救援人員透露,4名失聯人員攜帶的食物不夠4人吃一天。具體包括:2包蛋黃派、4罐八寶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雞翅、4瓶飲料;香煙若干。
衣服包括:張金榜(黃色沖鋒衣+保暖內衣),楊敏、張瑜(迷彩服+保暖內衣),劉宇(羽絨服+配發的沖鋒衣)。而這些基本的御寒裝備,御寒的是夠用了,但放在險惡的哀牢山,似乎無法撐過一個夜晚。更離譜的是,救援人員分別在宿營地和下游兩條小溪的交匯處發現了粉色雨衣碎片。
經過比對,確認這些雨衣就是由失聯人員攜帶的物資。
搜救難度為什么大?
據了解,整個搜救行動,云南以普洱市為主,玉溪市、楚雄州協同展開,截至目前,投入專業救援人員和當地干部群眾8000余人次、車輛150余輛、衛星電話100余部、無人機50余架、直升機10架次及相關物資、技術裝備全力開展搜救。
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續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這與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關。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也是全國最大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區,最高海拔3156米。失聯人員位處的區域是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難:
首先,哀牢山在鎮沅境內面積達13.5萬畝,此次人員失聯的區域,地處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屬原始森林無人區,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溝壑,地形極其復雜。
其次,正值入冬天氣,晝夜溫差較大,白天能達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則降到七八度,山區樹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連日降雨,林中有霧,能見度極低。
最后,搜救路線距離較遠,從山腳前往搜索區域需要爬山約4個小時,隨著搜索范圍不斷擴大,山中無路,行進困難,不具備夜間搜索的條件,隊員往返宿地耗時較長。
11月22日,遇難者張金榜曾經的戰友李先生講述,他和張金榜是2015年武警黃金部隊新兵連的戰友,“一起入的伍,當時在新兵連,我們一起訓練、聊天,他平時非常踏實,訓練也很認真,我記得他是左手寫字,字跡非常漂亮”。
后來,他們各自退伍轉業,分別被分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下屬單位,“他是昆明單位,我是成都單位。”李先生表示,他們的工作項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進行森林蓄積量調查。
事發后,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切換成黑白色,并發布公告,對因公殉職的4名野外地質調查人員,致以最沉痛哀悼。